首页 > 名画赏析 > 山水卷 > 《卢鸿草堂十志图》
《卢鸿草堂十志图》
王原祁:《卢鸿草堂十志图》...
时间:2013-07-27 16:52 | 浏览:
5秒
热点图集
赏析:

中国画真是一种玄奥无穷的艺术,一支毛笔,一汪焦墨,经过画家的皴擦点染,就能在宣纸上竖起或逶迤或陡峭的山,流出或跌宕或舒缓的水,生出或厚重或飘忽的云,长出或挺拔或干枯的树。特有的画面,特有的程式和寓意,经过画家们的皴擦敷彩,薪火传承,已经成为中国人寄情遣兴的水墨经典。

历朝历代,它寄托了多少文人心志,浮动着多少雅士的心曲?

在王原祁的时代,书画传承靠的还是心摹手追,而在他们之前,中国画已经连绵成云蒸霞蔚的一片群山,峰峰耸峙,高得似乎难以企及,除了摹古,画家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偏偏王原祁有个功成名就的大画家爷爷王时敏,偏偏王时敏对他的这个孙子极为钟爱,不惜把家中珍藏古画名迹悉数任由王原祁揣度临写,还亲手绘制了一套临仿古人名作的册页图,名之为《小中见大图》,指导爱孙学习临摹。如此耳濡目染、加上王原祁天生慧质,绘事精进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在同辈画家中,王原祁与王翚交往密切。当时,二人一同侧身王时敏、王鉴门下,切磋琢磨,对于更为年轻的王原祁来说,这无疑也是难得的促膝砥砺。他的画,带有家传的明显基因,上溯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淡而厚,实而清,纸墨外有一股沛然的书卷之气。

画家王原祁的名字,在清初康熙年间是极其知名和响亮的。他几乎就是当时画坛领袖的同义语。在王原祁任职南书房时,就连康熙皇帝也经常来观赏他作画,并题跋赞誉。在清代初期,和“四王”同时享誉画界的还有以石涛和八大山人为代表的“在野”画家群体,相对于这些遗民画家不拘传统,野逸荒寂,内涵浓郁的反叛和愤懑情绪的画面,王原祁以及“四王”清秀绮丽、摹古因循的画面,自然成为王室推崇的标本,影响深及整个清代。

王原祁《卢鸿草堂十志图》

就绘画技艺而言,王原祁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皴很细致,一遍遍地皴,山的轮廓清晰起来;他的染也很细,一遍遍地染,汀渚沙洲殊情各异。

他的画,有宋代山水的凌厉,元代山水的繁密,明代山水的空廓。他画中的那些山层次分明,树木排列有致,在他的画中,士人总是喜欢在茅亭中抒怀,茅亭下一样有溪水潺潺,松树顶上的云总是无心出岫。

他的画,有“米家”的迷蒙,倪云林的枯寂,王蒙的缜密,黄公望的清朗------

就绘画技艺而言,王原祁算得上是集大成者了。从他晚年所绘的《卢鸿草堂十志图》中可见端倪。

画的是古人的图意。卢鸿是唐代的大隐,博学多识,多次婉拒朝廷的征请,一心一意隐居嵩山。唐玄宗敬之,赐隐士服,并为其修造草堂。卢鸿曾自绘《草堂十志图》,被称为“山林胜绝”。王原祁的这十幅册页,所绘的是草堂周围的景致。第一开题有“地闲心远,山高水长。仿荆关笔意写洞元宝。”画面清秀朗润,精细入微,以堆砌的山石表现山体变化,山石是一笔一笔皴出的,笔墨浑厚沉雄,确有“金刚杵”的意蕴。虽是仿荆浩、关仝笔意,其实并没有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第十开为青绿山水,雅逸秀丽,看得出赵孟頫的影子,构图清雅别致,浓浓的雾气,托浮起嶙峋的山峦,连纠缠的老松也迎合着烟云的气势。

够完美的了,却终是有些遗憾。

遗憾在哪里呢?大概是融合百家,独独少了的自家风骨吧。

就比如这幅《卢鸿草堂十志图》,与其回溯古意,流连于古人的笔墨丘壑,不如抚松望远,画出自己的性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