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古代的十八般兵器都有些什么?(1)

四、兵器阵法

0561.殳

先秦时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棍棒类兵器。殳(shū)又称杸,或称戟柄、杵、棓等。主要装备于徒卒。两端套有铜帽和铜鐏。一般认为是由原始社会狩猎用的棍棒发展而成。据《说文》记载,殳长一丈二尺。

周代把殳列入"车之五兵",属于实战的兵器。帝王、诸侯出巡时,前导卫士执殳开道。春秋时期,殳是常用兵器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从发掘实物看,殳首为青铜制,分为有尖锋和无尖锋两类。1978年湖北随县发掘的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两者均有出土。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有无尖锋的殳首。

到战国时期,步兵、骑兵的地位上升,殳成为侍卫的守备兵器,是"步卒五兵"之一,有时作为军事指挥的一种标帜。汉代以后,殳被逐渐淘汰。

0562.戈

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一般认为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是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之一,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

戈为横刃前锋,用青铜或铁制成。垂直装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一米左右,最长超过三米。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在古代,戈和干合称"干戈",是各种兵器的统称。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铜戈,距今约三千五百年。商朝早期原始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柲长60~90厘米的青铜戈以及较大的盾牌。由于较长的兵器在错毂接战时占有优势,因此,在以车战为主的商周时期,长柲的青铜戈、戟和矛为车战的主要兵器。商代戈有三种形式:直内戈、曲内戈、有銎可以cha柲的戈,一般没有胡。商末出现有胡的戈。西周的戈多短胡,有一穿至二穿。春秋战国时期,戈是重要的格斗兵器之一。长胡有三至四穿,便于固定在柲上,同时援狭长而扬起。有的著作把无胡有銎的戈称作"瞿",把援体呈三角形的戈称作"戣"。河北易县战国墓葬出土的铸有燕王名的铜戈,为长胡多穿样式。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铁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秦代有"中阳"铭文戈。西汉时期,仅在王侯的豪华墓葬出现,如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有戈。西汉后期,戈逐渐绝迹。

0563.朴刀

朴(pō)刀是大刀的一种,是一种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刀身无鞘。《辞源》解作窄长有短把的刀。全长约60-150厘米,刀刃长度在45-70厘米之间。又有"双手带"、"拨刀"、"着裤刀"、"博刀"之称。一般认为装有短把的是用于"刀耕火种"的"畲刀",装有长把才是"朴刀",实际上二者都是兵农兼用的,可以装在木柄上成为比一般大刀还要长的长兵器,也可以卸下来单独作为一种短兵器。朴刀是步行打斗用的兵器,可用来劈、刺、砍,杀伤力比较小。

朴刀出现于宋代,清末前后被.广泛使用。在《水浒传》中,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多用朴刀,故又名"太平刀"。

0564.矛

中国古代用于直刺、扎挑格斗的长柄格斗冷兵器,.是枪的前身。由矛头和矛柄组成。矛头多以金属制作,矛柄多采用木、竹和藤等材料制作,也有金属材料制作。矛长通常为1.8-2.7米,长者达4米。矛头一般长40厘米,长者达80厘米。

矛源于旧石器时代狩猎用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绑在长木棒的前端,增强杀伤力。商朝时期,青铜制作的长矛是重要的格斗兵器。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一直用青铜制造矛头。著名的吴王夫差矛,1983年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矛头,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战国晚期,多使用钢矛。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大量西汉时期出现了专供骑兵使用的长矛(槊)。车战时代,将士利用长兵,弓矢之外,惟以矛为最适宜,故矛有丈八之称,著名的有张飞丈八长矛。唐代以后,称矛为枪,根据不同的战术用途,分为漆枪、木枪、白干枪和朴头枪。分别装备步兵、骑兵和用于军事训练。北宋时期出现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等骑兵用枪,素木枪等步兵用枪,还有训练专用的槌枪,用以投掷的梭枪,与盾牌组合使用的标枪。火器开始使用后,矛、枪依然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与火器并用,宋代以后,矛逐渐被枪代替。

矛与枪名称虽异,但都是古代战场上一种直而.尖形的刺杀兵器,是古代军队中装备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枪由矛演变而来。枪、矛形制基本相同,但矛头没有血挡(俗称红樱);矛杆多为硬木或金属,弹性差、分量较枪重;枪用的是柔韧的白蜡杆。

0565.枪

古代一种长柄.的刺击兵器。由古代兵器矛演变而来,长而锋利,使用灵便,其他兵器难与匹敌,称为"百兵之王"。相传枪实传自苗蛮。枪由枪尖、枪缨、枪杆组成。枪尖为钢铁打制,原始社会枪尖以竹、木削成。枪缨古时多用马鬃制成,枪杆古多铁制,攒竹制,枪的长短不同,名称也不同。1.83米称步下枪、2.33米称花枪,2.76米称中平枪,4米为大枪,5.33米为大杆儿,6米称为矛,11米长的为毛竹大杆。长度约相当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向上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性别、年龄而异。

汉代长兵器,侧重戟、矛。后汉已有记载,但是刀刃锐长,还未拖离矛头形式。因为长矛使用不便,晋代开始逐渐流行用枪。唐代善枪者甚多。宋代以后,长矛基本上被枪代替。枪的种类有:花枪、笔枪、大枪、锥枪、槌枪、梭枪(又称飞枪,标枪)、尖枪、太宁笔枪、抓枪、双头枪、双头双枪、四角枪、箭形枪、曲刃枪、环子枪、拐子枪、攒竹枪、长顶枪、鸦项枪、素木枪、绿沉枪、浑铁枪、龙头枪、龙刀枪、虎牙枪、虎头枪、龙凤枪、单钩枪、双钩枪、铁钩枪、柳叶枪、蛇镰枪、蛇尾伞枪、柜马枪、捣马突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拦、拿、扑、点、拨、舞花等。枪法流传较多的常有罗家枪、杨家枪、岳家枪、马家枪、沙家枪、六合枪、八母枪、子龙枪、大犁花枪和峨嵋枪等。

0566.剑

古代短兵之祖。相传创自轩辕之时,素有"百兵之君"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剑的各部位包括: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剑为具有锋刃之尖长兵器,而其大小长短,端视人体为标准,是以须量人而定。

剑的历史悠久,拖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古人用剑cha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殷商以前,剑形极短小,仅有短平茎,无管筒,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春秋战国,为步战主要兵器,斗剑、佩剑之风盛行。已定剑制,剑的形制有:薄腊无格圆茎剑、无格斜从扁茎剑、厚格剑、薄格剑等。著名的有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汉时,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主要用于仪仗或自卫。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并趋于定型,即剑身中有脊,两侧有刃,前有剑尖,中有剑首,后有茎,茎端设环处称镡,此外尚有剑鞘、剑穗等附属饰物。隋唐时,佩剑盛行。宋代以后,剑舞盛行。

据《太康地记》载:"天下之宝剑韩为众,一曰棠谿,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也。"剑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常见的剑术套路有:太极剑、太乙剑、武当剑、昆仑剑、昆吾剑、峨眉剑、三才剑、三合剑、七星剑、八仙剑、八封剑、十三剑、达摩剑、通背剑、绨袍剑、纯阳剑、金钢剑、青龙剑、青萍剑、飞虹剑、龙形剑、龙凤剑、蟠龙剑、螳螂剑等。

0567.戟

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古书中也称"棘"。《说文解字》:"戟,有枝兵也。"是一种戈的柲顶有矛形尖刺装置的具有勾啄和刺击双重功能的格斗兵器,少数是戈和刀的合体。戟是在戈和矛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杀伤力比戈和矛都要强。戟在古代不仅是军队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作为武器的泛称,比如"持戟之士"。

戟由戟头和戟柄组成。戟头以金属材料制作,戟柄为木、竹质。早期使用的戟是青铜戟。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手戟柄短体轻,可刺可掷,是性能优良的防身自卫兵器。长戟、双戟则柄长体重,杀伤威力大。戟又有长杆单戟和短柄双戟之分。长戟分为方天戟(戟头有两个月牙,杆上有戟形,如画字,朱漆为饰,故名画戟。还悬有彩绸,上系金钱,叫金钱五色幡)、青龙戟(单月牙,杆上画有盘龙,朱漆为饰,悬系彩钺叫金钱豹尾子)、蛇龙戟(戟刺为蛇形,余同青龙戟)、月牙戟、东方戟、护神戟和戟镰、常胜戟等。短柄双戟分单月牙(练者多),双月牙。

戟有"一条龙"的说法,即龙头、龙口、龙身、龙四爪、龙尾。其头能攒,口能刁,身能贴、kao,爪能抓,尾能摆。有青龙探爪、黑龙入洞、懒龙翻身、乌龙摆尾等式子。戟分马上戟和步下戟,双手执戟,还可一手握杆,另一手握于月牙内的铁梁上。戟可左右手前后换把使用,其出之势如同戳棍,故叫"戟扎戳势"。各派戟法差异较多,以六路戟法为最佳。戟最基本用法有贴、kao、剁、片、钩、搂、刁、提等。

戟在商代即已出现。在河北藁(音稿)城台西的商代遗址有出土。西周时期出现了整体铸造的戟。春秋时期,戟已成为常用兵器之一,但形制不完备,即戈头和矛头分别铸制,然后再联装在木(竹)杆上。春秋晚期,在长江流域的楚、吴、蔡诸国,还出现了三米左右的柄上装有两个或三个戈头的戟,称为"多果(戈)戟",是重要的车战兵器。战国时期,戟基本上取代了戈,为五兵之一。战国末年,冶铁技术的发展催生了钢铁铸造的戟。戟由"十"字形进化为"卜"字形,故称"卜字铁戟"。西汉以后,戟的"援"由平直变为弧曲上翘,进一步增强了前刺的杀伤力。三国时期,戟的种类增多,有长戟、手戟、双戟等。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唐代时戟广用于舞具。

0568.鞭

中国古代兵器之一,适用于马战与步战,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很盛行。明代出现了两节铁鞭,重视以拳棍技术为基础,来提高鞭的实战能力。清代鞭形制已有软硬之分。

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故持鞭者均需大力勇士。硬鞭有两种,一是竹节钢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十三节水磨钢鞭,长约一米,鞭尾有坚木或铁制柄,头尾皆可握,能两头使。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等。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制鞭节和圆环相连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之分。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技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舞花及地趟鞭等。软鞭以圆运动为主,借助手臂摇动,身体转动,增加鞭的击打速度,改变鞭的运动方向。软鞭分单鞭和双鞭,也可与其他器械配合。

还有一种木质鞭杆,其长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宽度之,亦称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时极方便。著名的还有方节鞭、秦家鞭、雷神鞭。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擅长使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