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开元之治

它为汉唐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开元(713一741年)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 富强的局面的艳称。这是唐朝极盛的时期。

唐朝自武则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统治期间(705—712年)政局极不 稳定。武氏诸王、中宗的韦皇后及其女儿安乐公主、武后女儿太平公主都参预政权,朝 廷大臣也分为几派,相互排挤,因此接连发生政变。

开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发制人的手段消灭了政敌太平公主一伙,才结束了 这种混乱局面。此后,为了稳定政局,玄宗采取了以下措施:

(1)把武、韦及太平公主的余党都加以杀戮或贬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时大 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试、摄、判、知官(非正职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简, 将宰相员额由睿宗时的10余人减少到二三人,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2)用恩礼优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却不给他们以实职,从而削弱了皇室内部发动 政变的政治基础。

(3)对那些自恃对玄宗有功而邀求权位的功臣(如刘幽求、钟绍京、王琚等)坚 决予以贬斥。

(4)对有才干的宰相任用不疑,开元初以姚崇为相,他帮助玄宗执行上述几项政 策,又裁汰僧尼,整顿吏治,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后,所用宋璟、张 说、韩休、张九龄等,皆为名相,对政治均有所建树。

政治的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于是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开元时期, 土地开辟,许多“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据杜佑《通典》所记:“至(开元)十三年 封泰山。

米斗至十三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 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凭客乘,倏忽数十 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 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 不持寸刀。”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 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7,861,236(最多时逾千万),人口45,431,265,比之 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社会经济的繁荣必然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 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 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他如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有显著 成就。

国力强盛是开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标帜。自唐高宗以后,吐蕾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 重威胁。武后时期,东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 许多在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年)归属唐朝的地区重又脱离控制。唐玄宗加强邻接 地区的军队,开立屯田,大大充实了防务;又从东北到西北和南方设立了平卢、范阳、 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伊西北庭、剑南等9个节度使和1个岭南五府经略 使,以统一指挥战守军事。于是在开元五年,收复陷于契丹21年的辽西12州,于柳成 (今辽宁朝阳)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罗、拔也古等都重新归顺唐朝;西突厥与唐 之间的战争也逐渐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来;唐又在西域设置安西国镇节度经略使,阻止 吐蕃势力的北上;在陇右、河西之西设置军镇,巩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证了中国和中 亚、西亚的交通顺畅。当时唐朝的声威远达西亚,各国使者和商人往来不绝。

但在繁荣强盛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

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 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弛,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