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画赏析 > 人物卷 > 《游春图》
《游春图》
展子虔:《游春图》...
时间:2013-07-27 12:28 | 浏览:
上一篇:《罗汉图》 下一篇:《苏武牧羊》
5秒
热点图集
赏析:

《游春图》说明:

在存世的山水卷轴画中,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幅。他的画被后世视为“唐画之祖”。与六朝山水画那种不合乎视觉自然比例的画法相比,《游春图》的处理显得匀称、成熟多了,构图壮阔沉静,设色古艳,富有典雅的装饰意味,体现出承上启下的风格,也标志着中国的山水画进入了成熟期。

男子深情回望红衣女

这幅画在绢上的《游春图》描绘的是贵族们游春时的情景。中国画中描绘春天景色的很多,这是留存下来最早的一张。虽然随着时光流逝,《游春图》的绢色已经变得黯然,但静下心来慢慢读下去,原来是个清新、一尘不染的初春啊。

《游春图》扑面而来的是置景阔大、气宇轩昂的大场面,这就是画史中所说的“咫尺千里”。这一点是西方画家无法与中国画家相媲美的。崇山峻岭,祥云依之;屋宇院落,错落其间;新绿依依,桃李纷披;还有浩淼春江,将春的气息带到江水流去的画作之外……

因为是初春,有些晚发芽的树木此时还是光秃秃的。桃树李树最是着急,绿叶还没长出,花朵已来报春。山体上已经开始泛出浅浅的一层绿色,可是还不能完全掩盖山石的本色,所有这些反而让人有一种干净的清新感。画中的人物似乎不像是三三两两而来,倒有点像一个家族包下了一个大公园,人物间是默契的,马的脚步都很轻快,人与景的生机在默默之中悄然散发。

近景处两人骑马闲走江堤,他们是要去赏那株最美丽的桃树吗?还是想去划那只靠在桃树下面的小船?或者是想走到有红衣女人站在门口的那个柴舍?红衣女人刚送走了一个男人,男人回头看着她,似有绵绵情意。再转个弯,江堤上还有一个骑马缓行的男人,他正向着一座红桥而去,两位随从步行其后。江面上有一小船,往对岸划去,一位红衣白裙的女郎在侍女的陪伴下怡然而坐。船夫在船后,另有一人向女郎说着什么。对面岸上有着蓝、白衣衫的男人在举目远眺,遥相呼应,极有意境。

山水画走向成熟的典范

艺术史中一般将这张画说成是中国第一幅独立的山水画作,作者是隋朝的展子虔。展子虔是历北齐、北周入隋的画家,应隋文帝杨坚之召,做过朝散大夫、帐内都督。不过有很多学者也对此画的归属表示疑问,认为其中的建筑装饰不是展子虔时期的特色,底本可能是中晚唐以后,而现在看到的这张则是五代或宋的摹本;还有人认为山水并不是展子虔擅长的,此画可能不是他的作品,因为现在将它归在展子虔名下的所有证据不过是手卷上宋徽宗所题“展子虔游春图”几个字与元明以后的文献记载。虽然疑问重重,但《游春图》仍然被公认为中国早期山水画走向成熟的一个最好的典范。

隋末至唐初,中亚及西域盛产的石青、石绿颜料大量地供应给中原画家,如果往前看看,可以看到《九色鹿经图》中国王等人的飘带用的就是这种颜色。而在《游春图》里,画家考虑的是如何将青绿设色法用于对自然的表现。画家以线勾出轮廓,一层层地染上花青、翠绿等透明的水色,再罩上一层石青、石绿,最后以墨或赭石重勾轮廓。画家非常注重颜色的变化,在远近山峦、山脚堤岸施以有深浅厚薄种种变化的颜色,山脚处的泥金、白色的桃花以及人物衣着的颜色都增加了画面色彩的节奏感,与单纯平涂的图案式画法大相径庭。树的描绘也从符号化转为开始追求形上的真实感,棵棵各有姿态,近景一棵大树的叶子色彩的变化搭配将树表现得蓊蓊郁郁,都有了阴晴向背之感。

开始传达真实的美感

这些色彩的节奏感与变化、点景人物的写实等等,都是围绕着一点:画家在竭力让画面传达出一种真实的美感,让人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魏晋时代诗歌从谈玄说道到这时已转向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遂开启山水诗、田园诗的创作,以田舍园林风光、农耕生活为题材,抒写隐居生活和恬淡的心境,代表诗人是陶渊明。文学上的新追求必定会慢慢体现在视觉艺术上,山水画的兴起与之有某种关系,当贵族们开始想在山水中寻找理想与慰藉的时候,便对山水画有了需求,由此,《游春图》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到了两晋南北朝时,虽有一定进展,但在表现手法上,特别是人与山之间的大小比例仍显得很不调和,这反映了那时的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理解及其对美的感受能力还较薄弱。到了隋代,山水画趋于成熟。作为代表作品,便是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作品越过了那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草创阶段,全幅画中,春山平江、游骑泛舟、人马楼阁及繁密的花树,均合比例,映衬出江水的浩淼、山峦的峻秀。

应该说,这幅画对中国绘画空间美的认识,诗画合律的表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决定了《游春图》在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地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