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3)

0135.黄巢起义

唐朝末年,以黄巢、王仙芝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唐僖宗初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天灾不断,水旱连年,苛敛繁重,民不聊生,江淮各地,尤为特甚,当地百姓被迫揭竿而起。浙东、徐泗一带纷纷发生了农民起义。

乾符二年(875)王仙芝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率数千人起义,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黄巢聚众响应。起义军在山东一带作战,"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乾符三年,王、黄第一次联手出击山东,在淮南、荆襄一带迂回打击官军。朝廷镇压无效,转而诱降。王仙芝为其所诱,黄巢坚决反对,带兵返回山东。王仙芝不久被斩首,黄巢接收了王仙芝的部众。乾符五年,黄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带领军队,转战黄淮流域,又进军长江下游一带,接着挺进赣浙,由福建向广州进击。攻占广州后,黄巢发布告,痛斥宦官专权,败坏朝纲,禁止官吏贪赃敛财,宣布攻打长安。不久黄巢军从广西挥兵北伐,各州县望风而降。一路上,起义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沿途吸收了不少农民入伍,军队很快发展到六十万。东都留守率官吏迎降,军队顺利进入洛阳,十多天后,攻占长安。入都后,起义军不伤百姓,分发财务,惩治污吏,受到长安人民的夹道欢迎。881年,黄巢在含元殿举行开国大典,定国号为"大齐",建元金统。唐朝残余部队乘黄巢政权尚未稳固之际,会同长安城内的唐朝官员,夺回长安。但因唐军不得民心,不久黄巢又攻进长安。883年,黄巢军势力渐弱,官军从南北西三面封锁长安,东面守将朱温不久就投降了官军。同年,唐室重赂沙陀贵族李克用,让他带兵镇压起义军并收复了长安。黄巢退回蓝田。翌年六月,黄巢率领一千多残兵退至虎狼谷,兵败自杀。

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瓦解了唐王朝的腐朽统治,对于门阀势力也给予了重重的打击。

0136.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黄袍加身的事情在别人身上重演,通过一次宴请,成功削弱禁军力量的典故。

乾德元年(963)春,赵匡胤在退朝后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锋、赵彦徽、罗彦环诸高级将领饮酒。酒至半酣,宋太祖对部下们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但是我身为天子,却没有你们身为节度使自在快乐。我没有一晚能够安枕而卧。"此话令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陛下,为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太祖曰:"人谁不想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身的事发生在你们身上,你们即使不想当皇上,也由不得你们。"守信等将领谢恩:"我们愚昧没有想过这些,请陛下不要怪罪。"宋太祖借机表达了让他们放弃兵权的建议:"人生白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买田宅,留给子孙。陪伴着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好么?"第二天,各位大臣就称病请求辞职,宋太祖一一诏准。

0137.澶渊之盟

宋自建国之日起,就同辽国保持着对峙的局面,辽国一直对宋北方边境构成巨大的威胁。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圣宗,以收复关南地区为名,领兵南下,经保、定二州,直逼澶州,严重威胁宋的都城开封。宋朝廷慌乱无策,大臣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宰相寇准陈明利弊,力请真宗亲自领兵前往澶州抗辽。真宗不得已而去,宋军士气大振,射死辽军主将,宋军驻守的定州也同时威胁着辽的后方。辽承天皇太后与圣宗示意与宋议和,这也符合宋真宗的意思。于是十二月双方约定: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因澶州郡名澶渊,史称"澶渊之盟"。从此至北宋末年,辽宋和平相处。后来,在当时主张南逃的王钦若称"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景德三年,寇准以"无大臣体"被罢相。

0138.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早年在鄞县、舒州等地做地方官,积累了丰富的从政经验。外任期间,他有感于当时社会的矛盾,立主改革,以此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新法以增加财政收入,节俭支出,稳定经济,加强军事为主要内容,具体措施有:①均输法。宋由于设立转运使,造成运转不灵,耗费财力。新法主张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减少财政支出,限制商人牟利,以稳定经济。②农田水利法。由政府计工料,按民户等第出资兴修水利,抑制土地兼并。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低息贷给农民款,抑制土地兼并和高利贷。④均税法。清查耕地,标明亩数,优劣以定赋税,使岁入有保证。⑤免役法。由政府募役,改变按户轮流当差办法。费用由主户按等第负担。⑥将兵法。将黄河流域战区驻军分为几个或十几个单位,设将并训练军士。⑦保马法。在京东西,河北、陕西等地,由义勇或保甲养马,以利征用,受政府支持。

由于变法的程度很激烈,所以尽管得到神宗的支持,还是引起了保守势力乃至主张稳健改革的苏轼等人的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争。

0139.元祐党争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施变法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但遭到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为首的旧党的反对。由于新旧两党交替执政,新法时而废除,时而兴起,政治混乱,臣民无所适从。

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与司马光相继病逝,守旧派继续掌握大权,党争仍无止息,支持变法者被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者被称之为"元祐党人",这时得势的元祐党人又因意见不合,分裂成三派,即以司马光为主的朔党,程颐为首的洛党,苏轼、吕陶、上官均为主的蜀党。三党形成后,开始了相互攻伐。1087年,洛党贾易、朱光庭弹劾苏轼考试策问出题是讥讽祖宗,蜀党吕陶认为贾、朱不应公报私仇,洛党贾易又弹劾吕陶与苏轼结为朋党,并牵连文彦博、吕公著。1090年,文彦博年老告退,吕大防为左相,朔党首领刘挚为右相。左右二相意见不合。御史杨畏依附吕大防,弹劾刘挚,刘挚被罢相。朱光庭为刘挚辩解,也被罢官。对于变法与否的争论变为朝廷官员相互攻击排斥的党争,这成为元祐年间的重要政事。

0140.靖康之变

宋徽宗时期,北宋朝廷日趋衰落,东北女真族却日益强大。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国。金政权在灭辽之后移兵南下攻宋,目的是统一天下。当时北宋王朝已经积弊重重,政治腐朽,军事衰弱。靖康元年(1126),金军仅以四万人南下,一路势如破竹,连陷北宋二十七州,黄河北岸无一保全,兵锋直指宋都汴梁。宋徽宗逃至镇江,宋钦宗屡次请求割地讲和,被乡民们所阻止。十一月前后,金兵多次攻城,开封城内军民奋力反抗,多次击退敌军。但宋钦宗竟然相信骗子郭京所谓"六甲神兵"攻打金兵的说法,开门出战。郭京打开城门后逃走,金军轻而易举进入开封城内。于是肆无忌惮地大肆烧杀抢掠,开封平民遭受了巨大灾难。十二月初二,宋钦宗上降表。靖康二年二月,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另立原宋朝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东京的财物、宝货、图册被洗劫一空。四月,金军将俘虏的两位皇帝"及宗族四百七十余人",连同大量宝玺、舆服、法物、礼器、浑天仪等押往金国。皇室宗亲们在路过街道时,大喊"百姓救我",街边百姓与皇亲们相对而泣。徽钦二宗到金国后,被关入井中,坐井观天,至死未能归国。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这奇耻大辱的"靖康之变"。抗金名将岳飞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千古名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里的"靖康耻",指的就是靖康之难。

0141.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攻明朝。前线告急,震动朝廷。宦官王振力主明英宗亲自率军迎战,企图侥幸取胜。大臣们竭力反对,明英宗不听。经过两天仓促准备,王振挟持英宗,率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明军一路上为狂风暴雨袭击,将士饱受饥寒,士气大减,前线又时有战败消息传来,军中一片混乱。到达大同以后,王振得知各地明军惨败的真相,慌了手脚,竟不战自退,急令班师回朝。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挟持明英宗在退兵途中向自己的家乡进发,半路上担心兵马踏坏家乡的庄稼,又下令后撤。当明军退到土木堡时,被瓦剌军包围。土木堡地高无水,五十万将士饥渴交迫,陷入绝境。瓦剌军占据水源,假装撤退,并派人赴明军讲和,王振信以为真,乘讲和之机,急令移营就水。这时,瓦剌骑兵突然从四面八方杀来,明军丢盔弃甲,仓皇奔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明英宗被俘。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祸首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军樊忠杀死。

0142.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世居陕西米脂,曾经做过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战死,他继称闯王。崇祯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在襄阳称新顺王。政权初建,中央设丞相,置六部,建五营军制。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居功骄纵,内部分裂,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致使清兵入关,联合进攻起义军。起义军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败于潼关,弃西安,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害。李自成余部联明抗清,一直坚持到康熙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