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介绍(2)

0219.豪放词派

宋词两大流派之一,因为题材、风格、用调及创作手法等与婉约派多不相同,被婉约派称为"别派"。豪放词题材广阔,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还描写军国重大题材,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不求含蓄婉曲。如婉约词要小姑娘唱,豪放词就需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棹板来歌。苏轼词风洒拖旷达,开创豪放词风,他用广泛的题材、开阔的视野代替了五代婉约词儿女之情、离别之感;用恢宏豪放的风格取代了含蓄婉约风格;又直接抒发情感,突破了格律的限制;还用诗的语言写词,为词开拓出新天地,《念奴娇.赤壁怀古》最著名。同时代豪放词人还有王安石、范仲淹等。北宋灭亡后,危急的国势为豪放派发展提供了机会。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有岳飞、张元幹、张孝祥、陆游等,辛弃疾成为最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无所不包,既写景状物又抒情议论。他更用散文的笔法填词,大量运用比兴、典故,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完成了词体的解放,实现了词风的变革,把豪放派词创作推向顶峰。辛词名篇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等。豪放词派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宝库,对后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20.江西诗派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宋徽宗时,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下列陈师道、潘大临、谢逸等二十五人。认为这些诗人与黄庭坚是一脉相承的。后被人归入江西诗派的还有吕本中、曾几、陈与义等。

诗派成员多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诗风;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中,诗派"以故为新",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黄庭坚倡导求新求变,主张多读前人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同时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陈师道作诗"闭门觅句",和黄庭坚并称为"黄陈";吕本中提出了"活法",主张摆拖既有的法则而自有所得,陆游认为作诗工夫在诗外,杨万里也受到江西诗派影响。江西诗派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诗坛,延续到近代的同光体诗人。

0221.前后七子

前后七子是明朝中叶的一个复古诗文流派。当时,八股文、台阁体占据统治地位,弘治、正德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很活跃,被称为前七子,而以李、何为首。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要以它们为学习对象,但何景明强调创造,李梦阳强调模仿。到嘉靖年间,又出现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被称为后七子,又以李、王为首,活跃于嘉靖、隆庆间。他们对于诗文的见解大体一致,主张模拟古人。前后七子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把诗文写作引上复古道路,产生了许多毫无生气的假古董诗文,使作品失去了生命力。他们也写有少数好作品,如李梦阳的《秋望》诗、李攀龙的《挽王中丞》二绝和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等。

0222.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文学领域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兄弟,以袁宏道为首。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他们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也就是书写自己独特的心灵,不要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反对剿袭,主张通变,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强调世界生活在变,文学也要随着变化;打破了诗文正宗地位,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发前人之所未发。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他们的后学随意写作,不加约束,争相使用方言土语,造成了文学的低俗化。但对于解放人们的心灵,破除模拟教条,贡献很大,影响甚至到了近代文学。

0223.吴江派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古代戏曲至明代形成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属于这一派的还有顾大典、吕天成、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与汤显祖的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的"临川派",意见相左,产生了戏曲界的"汤沈之争"。吴江派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但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曲辞不工整,也要符合音律;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吕天成《曲品》主张戏曲创作允许虚构,不必都符合事实,重视戏曲结构,注意舞台演出特点。戏曲创作的实践上,比较突出的当数沈璟、沈自晋和沈自征。"吴江派"活跃于明末,对后世的戏曲创作理论与实践都有重大影响。

0224.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安徽省桐城人,所以叫桐城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流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桐城派文论体系和古文运动的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魁、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其他代表人物还有戴名世、姚莹、曾国藩、吴汝纶。方苞提出"义法"主张,"义"指中心,"法"指表达中心或基本观点的形式技巧,包括结构、条理、修辞等;倡语言"雅洁",反对俚俗和繁芜,创造了清真雅正的朴质文体。刘大魁提出"神气""音节""字句"。"气"指语言气势,"神"是最本质独特的风格、性格特征的艺术体现;姚鼐要以"词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阴阳刚柔说,选辑《古文辞类纂》影响了以后二百多年的学术界。

桐城派的文章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

0225.诗界革命

是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是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三人。他们批判形式主义、复古风气、尊唐宗宋的派别观点。1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并开始试作"新诗"。谭嗣同等人力图开辟诗歌语言的新源泉,表现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维新运动失败后,梁启超逃亡国外,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宣传,推进文学改良和"诗界革命"。他在《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上开辟专栏,发表谭嗣同、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等人的作品,又自撰《饮冰室诗话》,阐发理论观点,大力表扬黄遵宪等新派诗人,诗界革命于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声势。

后期诗界革命要求"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也就是用旧的诗歌形式写出新内容。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有名的有黄遵宪的《哀旅顺》、《哭威海》,与现实结合紧密,表达作者爱国思想感情。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后来成为五四时期新诗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