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国古代有名的几次以少胜多的战役(1)

0531.涿鹿之战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原始部落战争。《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传说发生在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一场部落战争,起源于部落之间生存资源的争夺。相传约在四五千年前中国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在炎帝族沿黄河向东扩展其领域时,进入约今河南北部地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族发生了冲突。双方在涿鹿交战后,蚩尤族不仅打败了炎帝族,而且占领了炎帝族居住的"九隅"(即"九州")。炎帝族被迫向黄帝族求援。于是炎、黄两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在今河北境内)同蚩尤发生大战。蚩尤战败被杀,黄帝族遂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这次战争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0532.牧野之战

商朝末年,周武王为兴周灭商,统兵直捣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与商军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淇县以南、渭河以北)展开的决战,史称"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民不聊生,而其西面的周族却日益强大。周文王不断扩充实力,各个击破商朝西部的属国,并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联合各诸侯国,待机兴师灭商。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前1027,另有前1057年等多说),商纣王横征暴敛,众叛亲离,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被迫出奔,纣王又派主力远征东夷,使都城朝歌兵力空虚。周武王乘机率精锐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战车三百乘伐商。当年十二月下旬,周军到达孟津,与各路反商诸侯军会合后兼程东进,至次年一月初进抵牧野。纣王派守卫国都的军队及临时武装起来的大批奴隶迎战。周武王历数纣王罪行,激励将士斗志,申令不杀降者,以瓦解商军。作战开始后,命精兵冲击商军前阵,商军阵中大批奴隶倒戈。周武王乘势挥军猛攻,商军大败。纣王见大势已去,仓皇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周军乘胜攻占商都灭亡了商朝。此战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周武王在战前争取与诸侯联合,作战中又以正确的谋略、周密的部署、不杀降者,对作战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0533.长勺之战

春秋时期发生于齐鲁之间.的一次后发制人而取胜的著名战例。周庄王十三年(前684),齐桓公因在乾时一战战胜鲁国而巩固了君位,自恃实力强大,企图继续征服鲁国,于正月兴兵伐鲁。鲁庄公自乾时战败后,发奋图强,取信于民,整军备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客观形势,在预设战场长勺以逸待劳,迎击来犯的齐军。两军列阵后,鲁庄公欲先发制人,被曹刿劝阻。齐军见鲁军按兵不动,误认鲁军怯战,便接二连三地向鲁军发起猛烈攻击,均未奏效,士气受挫。此时,鲁军却阵势稳固,士气高昂。曹刿见双方阵势已呈现"彼竭我盈"的有利变化,遂建议鲁庄公果断下令,实施反击。鲁军一鼓作气,击溃齐军。庄公见胜利在握,便急于追击。曹刿恐齐军佯败设伏,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痕迹,又登车眺望齐军旗帜,确已辙乱旗靡,败迹显lou,便建议乘胜追击,一举将齐军逐出鲁境。此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著名战例。

0534.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发生在战国时期齐.魏两国争霸中原的一场重要战争,地点即在马陵(今河南范县)。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惠王命庞涓率兵攻韩,一举攻克韩国腹地梁、赫(今河南临汝及西南),似有包围韩国之势。韩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孙膑的建议,答应救韩,使韩坚持抗魏作战,同时又不立即出兵,以便韩、魏久战兵疲之时,再出兵攻魏。韩国仗恃有齐国相援,倾全力抗魏,五战皆败,只得于前341年再次向齐求救。齐威王才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从韩国撤围,回师自救。魏军果然中计撤回,并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军十万迎击齐军。孙膑利用魏军轻视齐军、庞涓求胜心切的弱点,采取避战示弱,退兵减灶,以示齐军兵力日减的策略,引诱魏军追击。庞涓果然丢下步军,只率领轻车锐骑兼程紧追。齐军退至树木茂密、路狭地险的马陵设伏。当经过长途追击而疲惫不堪的魏军,于日落后进入马陵的齐军设伏地域时,齐军万弩簇发,魏军大败,庞涓愤愧自杀。齐军乘胜全歼魏军十万,俘虏了太子申。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战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敌进入埋伏,达到歼灭魏军的目的。此战之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强国。

0535.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围攻赵军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初,秦昭襄王派王龁率军猛攻赵国上党,意在速胜。赵军初战不利,由上党退守长平。赵国名将廉颇鉴于实际情况,采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不战,以逸待劳,疲惫秦军,待机破敌。秦赵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于是,秦派人持重金入赵施离间计,赵王中计撤换廉颇,另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将。秦王也密令以上将军白起代替王龁。公元前260年,赵括全盘废弃廉颇坚壁固守的战略战术,下令赵军全线出击。白起则采取佯败诱敌、包围歼灭的策略,主动后撤,诱敌深入;同时分遣两支奇兵从侧翼迂回包抄、分割赵军后路,断绝其粮道。正当赵军长驱直进,大部队云集丹河待渡时,相继发现前方进攻受挫、后方退路已断,只得被迫放弃进攻,仓促构筑壁垒,固守待援。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征调十五岁以上壮丁至长平,阻隔赵军的援兵和粮道。赵括所部被围四十六天,粮尽援绝,到了内部暗中相杀而食的境地。赵军多次轮番冲击突围,皆为秦军所阻。赵括在绝望之余,亲率锐卒搏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四十余万饥疲之师全部降秦,被白起坑杀。此战是战国后期一次规模空前的战略性决战。白起采用示弱诱敌、迂回包抄、长围久困、待敌饥疲而全歼的作战指导,是取胜的关键。

0536.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发生在袁绍与曹操之间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建安四年(199)初,袁绍发布讨曹檄文,率领十万大军向曹军进攻。曹操闻讯,决定集中2万精兵抗击袁军。建安四年二至六月,袁曹两军先后战于白马、延津,曹军胜,斩袁绍大将颜良、文丑。袁军初战失利后,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为争取战争主动,率胜利之师退守官渡(古黄河流经今河南延津西北至滑县以北的一段)。七月,袁军推进至官渡,双方各施计谋,相持不下。十月,袁绍派大将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运粮车,屯粮于大营北四十里之乌巢(今河南封丘西)。曹操得悉此情报,亲率精锐,冒用袁军旗号,乘夜取小道奔袭乌巢,焚毁了袁军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操乘机进攻,大败袁军,俘敌七万,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三百余人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此战,曹操善于利用袁绍恃强骄躁、用兵无谋、指挥无术的弱点,后发制人,把握战机,焚毁袁军粮草,出奇制胜。官渡之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曹操的战争劣势,结束了他战略内线作战的态势,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537.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带大败曹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消灭了袁氏集团的残余势力,.基本平定了北方诸郡,为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目标,迅速挥军南下,逼降荆州,击败刘备。轻易的胜利助长了曹操骄傲轻敌的情绪,亲率军二十万,号称八十万大军,乘胜沿汉水与长江顺流东下,剑锋直指江南吴地。被曹操击败的刘备退守长江南岸的樊口(今湖北鄂城东北),派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孙权为确保江东,决心与刘备结盟抗曹,于是命周瑜为主将,率三万精兵,联合刘备所部共约五万人,溯江而上,与顺流东下的曹军遭遇,战于赤壁。曹军初战失利,退据乌林(今湖北嘉鱼西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军大部分是北方人,不惯于水上的风浪颠簸,便用铁环将战船首尾互相联接起来。周瑜采纳黄盖火攻的建议,命黄盖诈降,用蒙冲斗舰十艘暗载燃烧器材驶向曹军水寨,纵火焚烧曹军战船,曹军大败。曹操率残部由陆路向江陵撤退。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击至南郡。曹操命曹仁、徐晃守江陵,乐进守襄阳,自己率余部北退。次年十二月,曹军自动放弃江陵,退守襄樊。至此,孙权占领江陵,东吴在长江中游的形势更加巩固;刘备也乘机略取了荆州在江南的长沙、零陵、武陵、桂阳四郡,开始建立自己较巩固的立足之地,三国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赤壁之战是孙刘联军以弱势兵力战胜了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曹操,开创了在长江之上以水、陆联军作战的先例。

0538.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著名战例。

前秦主苻坚统一北方后,欲进而统一天下,遂不断向南扩张。前秦朝臣多反对攻晋,惟冠军将军慕容垂力主灭晋。苻坚自恃国强兵众,坚持攻晋。东晋太元八年八月,苻坚令苻融等将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自统戎卒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对东晋发动大规模进攻。时东晋宰相谢安主持朝政,对前秦军南进早有准备,令谢石、谢玄等将兵八万余在荆州和淮南两个方向设兵御敌。十一月,东晋与前秦两军隔淝水对峙。东晋将领谢玄针对前秦军将士厌战、苻坚恃众急于决战的心理,派人前往前秦军营,要求前秦军由淝水西岸略向后撤,以便晋军渡水决战。前秦诸将认为己众彼寡,应扼守淝水,阻其上岸,可保万全。苻坚主张待东晋军半渡时以铁骑突袭取胜。苻融亦以为然,遂下令稍退。不料前秦军一退不可复止,东晋降将朱序乘机在阵后大呼秦败了。前秦兵信以为真,竞相奔逃,导致全军大溃,自相践踏。东晋军乘势追击,大败前秦军,加之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苻坚逃往淮北,及至洛阳,仅剩十余万人。此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前秦主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疲兵倦的状况,恃众轻晋、单路突进、急于决战,导致大败。东晋面临强秦进犯,一致抵抗,并据敌情及时改变方略,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终获全胜,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