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我与经典 >

清朝文人国学诵读的方法

经常有朋友问起我国学诵读的方法以及书目,本人不揣浅陋,这里随意跟大家交流一些经验和所得,希望对前来国学版的新老朋友有一些借鉴和帮助。

本着严谨诚实的精神,我这里只谈自己的一些经验,主要对象是识字量达到2000——3000以上的大娃,年龄在7岁以上。7岁以下的国学诵读经验,我坦白说自己极少做过,没有多少发言权,这块,我打算交给paisley来谈,这方面她经验丰富。

其实诵读经典大家真的不用想得那么高不可攀,自小我们都有过背诵的经历,每个人也都有着不同的记忆模式和方法,只不过换了教材,这教材看着又那么高深难懂,正是因为这种陌生感,大家才会对自己不那么自信而已。

新人朋友只要肯下功夫找,本坛以前就有过很多的方法介绍,也有很多妈妈的楼里面记录了这些细节。比如,137累积法,百字百遍法,贺老师的滚动法,遍数法等等。就像学英语,网络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我个人从开始教孩子诵读时就没有过这方面的困惑,因此也不是很能体会那种到处寻方法家长的心情,经新叶提醒,我觉得还是可以讲讲的。也许我读书一贯喜欢避繁就简吧,诵读、背诵其实很简单,抽象出来就是一个共同特点:重复。你累积也好,滚动也好,遍数也好,名词不同,其实道理都一样,重复而已,卖油翁技巧:无他,唯熟尔。所以很多时候我也很困惑,这些本领我们都有的,那为什么对诵读如此不自信呢?

首先,我先说说识字吧,这个其实以前讨论过的,那个贴我还请求前版主加了精华,可惜不是很能迎合家长的急于求成的心理,所以,也就没多大反应。诚实的话总是没多少人愿意听的,以我这些年的观察,纯粹靠读经识字的方法,效率极低,一般情况,读了一段时间,还得转回头重新学识字。如果有人斩钉截铁的说这种方法可以,那我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只是我孤陋寡闻,没见到过这种例子。

我人很笨,不喜欢胡乱发明没经过实践证明的方法,经典诵读在我国有那么悠久的历史,一定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先人那里直接吸收呢?所以,今天先八一下清朝唐彪的教学法(后面再细讲我实践的心得体会):

(一)童子初入学

王虚中曰:六岁且勿令终日在馆,以苦其心志,而困其精神。书易记、字易识者,乃令读之,其难者慎勿用也。初间授书四句,若未能尽读,且先读前两句,稍熟令读后两句,稍熟然后通读四句。初时如此,日久则可以不必矣。

(二)童子最重认字并认字法

唐彪曰:凡教童蒙,清晨不可即上书,须先令认字,认不清切,须令再认,不必急急上书也。何也?凡书必令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能背。苟字不能认,虽欲读而不能,读且未能,乌能背也?初入学半年,不令读书,专令认字,尤为妙法。

唐彪曰:先生教读书不过五六遍,至多不过十馀遍止矣,而童蒙心散,不会用心,先生教彼时,彼心已不在书,不过随先生之口述而念之。资性钝者,既到案头,一句且不记,任先生催促,彼终不读,非不欲读也,不识字也。在童蒙幼稚无知,但畏书之难读,疾书如仇,而不知由于不识字之故,在先生更不深思,但咎学生之顽拙,骂詈仆责交加。而不知由于己不教令识字之故。噫!所谓方枘音锐,榫也圆凿孔也,两不相入也。若先教令认字,字既能认,虽教三遍四遍,彼到案头,亦能按字口诵,读至百遍外,虽甚拙者,亦能记能背矣。

(三)教授童子书法

唐彪曰:教授童子书,遍数虽少,无害也,但宜极缓,令童蒙听得句句分明,看得字字周到,到案头未有不能读者。若授之急疾,如自己读书之状,学生不但眼看未到,耳听亦且未明,勉强随声,既不知字句为何物,安望其到案间能自读也。
唐彪曰:每见童蒙读书,一句之中,或增一字,或减一字,二段书或上截连下,或下截连上,此皆先生未曾与之讲明句读与界限道理,以致学生颠倒混乱读之。若先生将句读道理讲明,则自然无增字减字之病;将界限处用硃笔画断,教令作一截读住,则自无上截连下、下截连上之病。又有极长之句,原不可加读点,但学生幼小,念不来,亦须权作读句加读点,则易念也。一册书中,定有数处至难念者,然能知其中有界限,有差别,则亦易读。苟不能知,纵读多遍,亦不成诵。

如“子路问闻斯行诸”一章,每见童蒙读此章,多混乱不清,因不能记。为先生者,遇此等书教读时,宜细细开示学生:前是夫子教由求之言,次是公西华问夫子之言,后是夫子教公西华之言。第一界限是“闻斯行之”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第二界限是“敢问”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第三界限是“故退之”止,宜划断作一截读住。

又如“知虞公之不可谏”一节,原分六段,有六界限,可指划断作六段读之,自然易记。苟不分清,求其不错乱也难矣。差别者如两孟书中,“五亩之宅”凡三见,而三处字句不同;“尧以天下与舜有诸”一章,万章述问与孟子所说,字多不同;“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一章,舜荐禹之辞与禹荐益之辞,文义大段同而字多不同。此等不同处,有学识者方能分别,在童蒙则不能,愈读愈乱,不开示之,无由明白,开示之,自然易读易记矣。

(四)童子读书温书法

唐彪曰:古人读书,必细记遍数,虽已成诵,必须满遍数方已。

程端礼曰:童蒙入 学,先读《小学》、《大学》、《论语》、《孟子》、次读《中庸》、《孝经》,次读《羲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周礼》、《春秋》 并三传。以上诸书,先读正文。自六岁入学,约用八九年之功,至十五岁诸经正文皆可读毕。此当读《四书》之注,次读诸经之注,读毕讲解之后,自此宜看史鉴, 读各项古文。

欧阳修曰:立身以 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孝经》、《论语》、《孟子》、《六经》,以字计之,《孝经》一千九百三字,《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万四千 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九万九千一十字,《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春秋》《左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为准,若日诵三百字,不过四年半可毕。或资钝减中人之半,亦九年可毕。其馀触类而长之,虽书卷浩繁, 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谚曰:“积丝成缕,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遂为丈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尔辈勉之。